机械工程系党总支 黄伟
0.前言
优秀学风和教风是校园文化的主体,是一所学校长期以来文化精神的积淀,又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灵魂。“学风”通俗地说就是求学的风气。它是治学精神、态度、方法、氛围和育人环境的综合体现;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良好的学习风貌、严于治教的精神。在高校这个多元化、知识密集型社会中,泛指学生的学习目的、动机、态度、效果和教职员工的工作态度。许多大学以“校训”的形式把学风和教风相对固定下来,以体现一所学校的气质。高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良好的学风是使之得以实现和贯彻的重要保证。学风是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学习、生活、纪律等多种综合风貌的集中体现。良好的学风,是学校的宝贵财富,是系风、校风的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是衡量育人环境的重要标志,在高校的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高校学风建设的内涵认识
学风是一种氛围,是一种群体行为,它由一个学校的系风、班风组成,对于世界观正在形成过程中的青年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优良的学风是一种积极的氛围,使处于其中的学生既感到一种压力,产生紧迫感;同时它也是一种动力,使学生能积极进取、努力向上,制约不良风气的滋生和蔓延;它还是一种凝聚力,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学风建设是通过学校有关部门、有关工作人员的努力,促使良好学风形成而建立的机制,由各种与学风有关的规章制度、措施、组织、人员(教师及学生)、环境等组成,实际上是对学风建设的情况进行控制与反馈,不断完善与调整的过程。
学风主要包括学习动机、态度和效果等几个方面。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内在动力,它能够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态度是学风的核心,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调节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强度、力度和深度;学习效果是对学习活动好坏的综合评价。大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体现在“严谨、勤奋、求实、创新”上。良好的学风既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又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有了良好的学风,青年学生就可以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促进个人成才。同时,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对良好学风的形成和传承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高素质人才所具有的良好的学习动机、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的治学精神是一所学校、一个院系的无形资产。学风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学校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一代代师生坚持不懈的努力。优良学风一旦形成并成为共同的理念,通过每届学生的“传、帮、带”,能被很好地继承下来并得到新的发展,一届传一届,必然会使一个学校“人才辈出,桃李芬芳”。学风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就培养人才而言,它应渗透于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之中,其实质是教育、培养和引导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作风,帮助学生形成“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主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端正学习的目的与动机,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成长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从目前看,大学生学风状况总体上是好的,有理想、有追求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学风的主体形象。但也发现学生在学风方面所出现的一些问题,简单说,主要表现在:(1)学习浮躁,不肯花力气,急功近利,不甘寂寞,坐不了冷板凳;(2)艰苦奋斗精神淡化,贪玩耍、消费高,个别学生自命不凡;(3)诚信意识弱,学习成绩下降;(4)团队精神弱化,生活纪律涣散,如不按时作息,有的学生热衷于做学习以外的事情等。这些现象,虽不是主流,但与我们对学生的培养目标的要求是不相容的,与形成良好的学风是相悖的。学生学风中存在的问题,不是孤立的,而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2.1新生的素质对学风的客观影响
高校开始扩大招生人数以后,出现了以下问题:第一,入学学生层次参差不齐,高考成绩相差几十分甚至百分以上,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在同一节课中出现“好的学生吃不饱,差的学生吃不消”的现象。第二,并轨后学生的市场意识增强,对专业的选择强调热门、强调个性发展。这对稳定非热门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造成了很大的难度。第三,学生学习目的不一,表现出不同的学习态度。第四,在校生中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受父母、亲戚朋友的呵护与迁就,生活自理能力差,生活习惯较差。此外,随着近几年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分制改革和后勤社会化改革不断深化,对教育和教学工作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如学校师资紧张;办学条件跟不上办学规模的发展,超负荷运转;学科专业存在结构性矛盾,教学组织和学生管理都碰到了许多新的问题。
2.2教书与育人相脱离对学风的影响
2.2.1“教风”有待改善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的人格魅力可以直接对学生产生无言的持久的影响,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术指导的效果。”教书育人,老师不仅教学生知识,还教学生做人。教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风的好坏。有的教师工作责任心不强,照本宣科,不管教育方法,不管课堂纪律,只追求上课数量,不追求上课质量。广义上讲教风也包含在学风之中。严师出高徒,学风建设的关键是抓好教风,当前的教风建设滞后于学生的学风建设。
2.2.2管理与教学要结合
在教学与管理的结合问题上存在不足。教师要反映学生课堂上存在的问题,要管课堂纪律;班主任要主动配合教师进行课堂管理,这些有助于良好学风的建设。
2.3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对学风的影响
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物质至上、享乐主义、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等不良倾向,严重影响学校文化氛围和学生的学习心理。高校周边环境严重影响学风,社会上不同的文化思想观念、行为方式通过各种渠道涌进校园,大学已不再是“一方净土” 当然,影响大学学风的社会因素还有很多。譬如,信息时代对学生学习理念、学习方式、学习手段的强烈影响,学历社会对“本本”的盲目推崇,基础教育阶段应试教育模式的后遗症等等。此外,社会转型期多元价值观的辐射和大学生就业环境的变化对学风建设也存在不良的影响。
3.以学风建设为中心,提高教学质量
3.1加强学风建设的措施
(1).完善制度严格考风重点。学校的规章制度体现了治校的指导思想,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控制力和约束力,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风建设。学校要针对目前一些学生学习自觉性差、自制能力弱的情况,建立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完善辅导员制度,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让每个学生都了解学校的规章制度,清楚学校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在管理上要严格,是非分明,奖优除劣,提高学生的自制力,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特别要加强考试纪律的管理。考风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管理水平、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学生学风的具体体现,对此要严肃对待。
(2).端正教风是学风建设的突破口。高校要高度重视教风、学风和校风建设。教风是高等学校培养学生、提高教书育人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体现的是教师履行职责的职业道德和思想风尚的高低以及教师教学水平高低和治学态度的严谨与否。教风与学风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优良学风是优良教风的必然要求与最终结果,没有好的教风就没有好的学风,学风建设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教学质量也没有保证。因此,广大教师要以德育人、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自己的道德追求、道德情感、道德形象去引导教育学生。要通过开展评选和表彰师德优秀群体和师德标兵、学习和弘扬优良办学传统等活动,形成有利于良好教风、学风和校风建设的氛围。大力提倡严谨治学、从严治教的作风,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培养能力和开发智力结合起来。好的教风、学风和校风能为人们所切身感受和体验,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成长和行为养成产生深刻影响。学校的教风、学风和校风如何,直接影响社会、学生及家长对学校的评价和选择。从长远看,关系到学校的前途和命运。
(3)切实加强教师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
专业带头人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的教学骨干和学术权威,学科带头人侧重于学科理论的研究,而专业带头人重点是指导和从事专业建设与专业教学研究以及实践教学研究等。专业带头人是“双师型”教师中的优秀者。学术造旨深厚,学术思想活跃,在某一专业步入了专业前沿领域,有突出的专业研究方向,并取得了创造性的、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教学和科研成果,能组织和带领青年教师进行专业建设的拔尖人才。只有发展壮大专业带头人教师队伍,才能建立校园的学术氛围,才能提高学院的教学质量。以高素质的教师的的言行影响我们身边的学生。
3.2充分利用有利因素,提高教学质量
(1)..深化教学改革,建立起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机制和环境。知识经济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通过深化教育改革,建立起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机制和环境,是建设优良学风的根本措施。特别是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深化教育改革,要着眼于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学习能力、自学习惯。在教学改革上,要建立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教材的机制,将先进的科技成果和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途径,使学生积极参加科研、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在教学管理制度上,改变过去整齐划一的培养模式,实行更加灵活的学分制,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给学生更大的对专业、课程、教师、学习时间的选择权。并通过大量开设选修课程、开放实验室,加强以文学、艺术和科技创新为主要内容的第二课堂,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能动的环境和条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在高等学校,课堂教学依然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文化素质的主要渠道。我国传统的教学内容更多注重理论的灌输和书本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教育环节和能力素质的培养。因此,高等学校在实现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方面必须同时代要求相适应,注重知识的不断更新,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注重智力开发和能力素质的培养。我国传统的教学形式是班级授课制,其方法往往表现为缺乏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满堂灌”和“注入式”,使课堂教学既缺乏双边交流又缺乏趣味性,使学生处在一种单向接收知识的枯燥乏味的学习环境之中。因此,高等学校必须对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要求尽可能多的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各种声像设备、多媒体等最新科技成果,要求以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作为各种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加强教与学之间的双边交流与合作,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的意识,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什么是学习动机?我们可以用这样一个公式来表达:学习动机=学习的需要+学习的诱因。学习需要是各种各样的,它包括学生对学习必要性的认识,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习惯以及对未来的学习理想。学习的诱因是指为了实现学习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一是要有某种能激发学习需要的因素,使学习需要从潜在的状态转为活跃状态;二是要有满足需要的条件,如一定的外部环境等。影响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来自个体、社会、学校和家庭等方面。个体因素主要包括大学生的情绪、意志、态度、经历、爱好与兴趣、健康状况等。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各种社会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学校因素主要包括校园环境、文化氛围、学风校风等。家庭因素主要包括家庭所处的地域位置、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成员的文化素质以及家庭教育等。高等学校要在综合分析以上诸多因素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其中积极、有效的因素,以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产生学习动机,同时,又要在现有的物质条件下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为学生提供和创造满足学习需要的各种外部条件,以此激发学习动机。
(3).开展学习竞赛,引入竞争机制
开展学习竞赛是促使学风建设的又一有效措施。在大学生中引入竞争机制,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人才的成长不是一个自然生成的过程,而是客观培养和主观努力的双重结果。大学生要想在未来社会的就业竞争中取得主动,就必须在大学学习期间勤奋努力,刻苦钻研,使自己既具有宽厚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备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各种能力。高等学校应注意营造一种良好的竞争氛围,激励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形成群体竞争,使学生在竞争中取长补短、优化品格。在竞争方面,一方面要积极创造有利于学生成才的外部条件,另一方面,学校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包括外语和计算机)、科研能力、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等进行单项和综合考核评估,实行“奖优罚劣”,使学生在竞争中学习,在学习中竞争,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学风和校风建设。
4.结束语
高职院校要获得较大地发展,关键就是要狠抓学风建设。学风是学校领导在树立治校理念、教师教学与治学和学生求学过程中办学思想、培养目标、学习和工作作风、精神面貌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和反映,明确的学习目的、浓厚的学习兴趣、进取的学习精神、刻苦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优秀的学习方法、严明的学习纪律等,以及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学风建设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保证。养成良好的学风是毕业生走上社会后成才和发展必备的素质和条件。学生跨进高职院校,不仅要学到文化知识,掌握职业技能,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这在迈入学习型社会的今天,对人的一生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